膜技术起源 1890年,Ostwald首次尝试了离子交换膜实验 1950年,美国Ionics公司开发世界上第一张具有商业价值的离子交换膜 1959年,Reid–Breton制备6µm厚的对称膜,醋酸纤维素材质,脱盐率为96%,通量25L/m2 1963年,Loeb–Sourirajan提出不对称膜制备工艺 ,100µm厚醋酸纤维素膜,脱盐率达98.6%,通量259L/m2 1965年,美国杜邦公司首创了中空纤维膜及其分离装置,并成功应用于气体分离 1960s,以离子交换膜为基础的电渗析工业化应用全面发展,不同膜结构技术相继出现 膜技术发展 1972年,以L-S非对称膜为基膜,界面聚合脱盐活性层 1970s,开始以相转化为主的成膜机理研究 1979年,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出“Prism”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,使气体膜分离第一次真正工业化 1970s,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出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( Nafion系列),促进了离子交换膜在氯碱工业大规模应用,Nafion是有史以来第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离子特性的聚合物 1980年,以L-S非对称膜为基膜,表面涂覆PDMS生成复合膜用于气体分离 1980s,开始采用L-S非对称膜的成膜原理,制备高分子超滤膜、微滤膜 膜技术成熟 1980-2020年,膜分离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,诞生了很多知名企业,基本每5-8年一次技术升级 |